语文,口头成语,书面成文。一起来了解那些大家天天挂在嘴边,写在笔下,却不甚了解的语文吧!
古书中出现的“呵呵”和现在意思相同吗?
陆灏《听水读钞》中有篇《陈寅恪的“呵呵”》,说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不止一次用到“呵呵”二字,很有感慨:“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在其史学著作中,居然出现‘呵呵’字样,可见他也不乏俏皮风趣。”
《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先生曾撰文说:有网友查“呵呵”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他本人查遍了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发现欧阳修有12通书信用了“呵呵”;《苏轼文集》中收有数百封尺牍,竟然有47处带有“呵呵”,苏轼真是个“呵呵”大家啊……
“呵呵”原指笑或微笑和开心的笑,是笑声的拟声词。文中用“呵呵”早已有之。
出处与详解
1、笑声
①《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宣 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②唐 寒山《诗》之五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
③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因此不做准备,与田丰引着账下持戟军士数百人,弓箭手数十骑,乘马出观,呵呵大笑曰:“公孙瓒无能之辈!”
2、形容说话声音含混不清
①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富者﹞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
②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
展开全文
还有一种解释为,一个呵字是敷衍,两个是冷汗,更多为无聊或刷屏,均为网络生产物。
在网络流行以前,“呵呵”是呵呵,原意为笑声的拟声词。有些人的口头禅,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
如今,“呵呵”已从最初单纯的拟声词逐渐变得词义多样化。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用在网络,电脑屏幕上用来反映自己的表情。
在百度贴吧中“呵呵”一词代表不同意对方说法,或者不屑与对方交流的意思。当然,在手机短信里同样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用语中,表示单纯的笑、浅笑、开心的笑,或表示嘲笑、好笑、无奈,或是想结束本次的聊天,甚至是糊弄的笑。
近年来,“呵呵”逐渐变为贬义,在网络聊天中被认为是骂人词汇。在香港地区,“呵呵”还另有所指。知道网友评出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是哪个吗?呵呵,对了,就是“呵呵”!
正式谈话时最好避免使用呵呵,不然会让对方感到你不尊重,聊天时会影响气氛。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