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非洲的大蝗灾因何而来?专家:或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肆虐非洲的大蝗灾因何而来?专家:或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2月15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奥卡拉地区,农民在田地里驱赶蝗虫。

图:新华网

×

这几天的新闻都被蝗虫霸了屏,

一只小小的蝗虫能有多厉害?

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报告显示,一场大范围的蝗虫灾害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20多个国家,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

统计显示,此次蝗灾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是东非地区25年之最,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直接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数百万人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灾难缔造者

沙漠蝗

给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西亚的伊朗、也门、阿曼,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带来粮食灾难和生态灾难的,就是它,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小的沙漠蝗。

它们每平方千米可达4000万只,形成遮天蔽日之势,一天之内就可以吃掉3.5万人的粮食,所到之处几乎寸草不生,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脆弱的非洲国家。

沙漠蝗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沙漠蝗虫繁殖能力强,种群密度激增,加上其食量惊人,大批蝗虫所经过之处植物绿色部分被啃食殆尽。在千年历史上它是引发非洲蝗灾的“头号选手”,如遇大发生年份,可波及整个非洲大陆、中东以及地中海沿岸的57个国家。

资料显示,20世纪以来,非洲有5次沙漠蝗大发生事件,每次都波及到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这次蝗灾,非洲数百万公顷作物和草原受到毁灭性打击,并导致了严重的饥荒。

2019-2020年的蝗灾分布图。(图:FAO)

因此,将沙漠蝗灾比喻成非洲大陆的“生物炸弹”不算过分。

小蝗虫

哪儿来的大能量?

肯尼亚当地遮天蔽日的蝗群 。(图:FAO)

疑惑

一只小小的蝗虫,是如何形成遮天蔽日、数以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虫群的?它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啥关系吗?

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郭安红研究员介绍:

蝗虫的发生、发展以及肆虐与气温、降水或土壤湿度等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蝗虫是变温动物,温度高生长发育就快,完成生活史也快;蝗虫将卵产于土壤之中,土壤太干或者太湿都不利于蝗卵孵化出土。蝗虫孵化出来后要有一定的植被供其取食生长,如果过于干旱的年份,即使蝗虫孵化出土,如果没有降水供植被生长,蝗虫幼虫就不能取食生长,也不会大规模发生发展。

如果遇到降水相对丰沛的年份,土壤湿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蝗卵孵化的“温床”。此外,在雨水的滋润下,沙漠地区植被变得相对丰富,这为蝗虫生长、快速繁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口粮”。

也就是说,气温、降水等连年适宜的气象条件,造成蝗虫累积增长。

联合国

报告指出

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得东非干旱地带长期高温多雨,成为蝗群爆炸式增长的自然条件。目前,非洲等地温度较高,蝗虫存活数量累积性增长,适宜的温度和降水条件造成了蝗虫密度的大幅度上升。

警惕

蝗虫加剧粮食危机

被蝗群裹挟的肯尼亚农夫。(图:AP Images)

有报道称,在40℃左右的气温条件下,沙漠蝗虫一个月时间便可繁育一代,且每代存活期长达3个月。更为恐怖的是,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将增加20倍。

2月11日,FAO向全球预警,称如果6月前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可能增加500倍。

从非洲情况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蝗群的迁移、产卵、孵化和聚集,将对南苏丹和乌干达构成威胁,并向苏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内陆移动,东非各地的农民面临粮食短缺。从西南亚情况看,沙漠蝗将在伊朗南部孵化并形成蝗群迁移危害,巴基斯坦蝗灾扩散暴发成灾概率大,并对南亚印度等国构成威胁。

肯尼亚已有约105万亩土地受到影响,印度555万亩农田受害,损失超百亿卢比。

我们能做什么?

2月10日,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帮助非洲之角国家抵御蝗虫入侵,避免发生严重蝗灾和人道主义危机。FAO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如不迅速采取行动,我们将面临一场迅速扩大的人道主义危机,东非、红海地区和西亚国家可能面临大规模蝗灾。”

肯尼亚出动飞机航空灭虫。(图:联合国)

蝗虫有大量天敌,包括牧鸡牧鸭,鸟类,蛙类。还有一些菌类能让蝗虫致病死亡。这些手段,叫做生物防治,比如粉红椋鸟以蝗虫为主食,一天能吃120—180只蝗虫。

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种类的蝗虫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使植物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地块就不适于蝗虫产卵了,也就可以减轻蝗虫的危害。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简菊芳

图片:新华网、FAO等

原标题:《肆虐非洲的大蝗灾因何而来?专家:或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