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从皇甫姓氏的产生、安定郡东迁 、史志文献以及皇甫谧遗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皇甫谧出生前约 85 -42 年( 公元 130 -173 年) , 皇甫谧家族就已经迁移到今甘肃泾川一带, 现今保存的皇甫谧古墓和大量皇甫谧遗存, 证明皇甫谧的生卒地是在灵台。“ 西朝那”在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古城, 是皇甫氏族成著姓的地方 ;“ 东朝那”在今甘肃灵台县, 是皇甫谧的生卒地。
皇甫谧( 公元 215 -282 年) , 针灸鼻祖, 安定朝那人。朝那县从汉置到隋废, 其间发生过县址迁移, 所以就出现了“ 西朝那”和“ 东朝那”之说。由于史志文献缺乏东汉时期朝那迁移的记述, 这就给后人考证朝那的变迁以及皇甫谧的生卒地带来许多困惑和 争议。目前对皇甫谧故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 3 种观点:宁夏固原说, 甘肃灵台说, 甘肃平凉说, 其他还有甘肃华亭说 、宁夏泾源说和河南新安说等。以下笔者就实地考察结果和近年来的研究所得做一简述, 供同仁参考。
皇甫世系
皇甫姓氏的产生
关于皇甫姓氏产生的年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皇甫氏:“ 出自子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 字皇父……汉兴自鲁迁茂陵, 改父为甫 。” 至此皇甫姓氏生焉。子姓, 商汤时期的子姓后裔。郑玄注 :“ 子姓, 谓众子孙也。”鲁, 即今山东省。茂陵, 是汉武帝的陵墓, 建造于西汉建元二年( 公元前 139 年) , 茂陵在槐里县茂乡( 今陕西兴平东南) 。《长庆集· 皇甫镛墓志》“ 皇父氏……改父为甫, 及汉迁安定朝那, 其后为安定朝那人。”由此可知, 皇甫姓氏的先祖是西周( 公元前 799 -760 年) 宋戴公之子充石, 字皇父。皇甫姓氏产生的年代, 是在茂陵建成之后, 即公元前139 年以后。其产生地是在茂陵, 即今陕西兴平东南。因此皇甫姓氏出自皇室贵族, 皇甫谧为名门之后。
根据《元和姓纂五》 :“ 后汉安定皇甫携生稷, 始居安定, 为著姓”的记述, 皇甫氏族应该是在公元 30 年前后迁居到安定朝那的( 西朝那) , 即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古城。后汉即指东汉, 东汉初年为公元25 年。皇甫氏族在西朝那成为望族, 用了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 即从公元 30 年到公元 184 年皇甫嵩成名。
朝那皇甫世系
《晋书· 皇甫规传》 :“皇甫谧 ……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后汉书 · 皇甫规传》 :“ 祖父棱, 渡辽将军, 父旗, 扶风都尉 。”
《新修固原直隶州志· 人物志》 :“ 皇甫规, 字威明, 安定朝那人, 祖父棱, 渡辽将军, 父旗, 扶风都尉 。”
《后汉书·皇甫嵩传》 :皇甫嵩“ 渡辽将军( 皇甫规) 之兄子也。父节, 雁门太守 。”
《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王隐《晋书》 :“ 谧字士安, 安定朝那人, 汉太尉嵩曾孙也, 祖叔献, 灞陵令, 父叔候, 举孝廉 。”
朝那皇甫氏系的名人主要有:安定都尉皇甫俊, 俊之子皇甫棱, 为渡辽将军 ;棱之子皇甫旗, 为扶风都尉 ;旗之子皇甫规, 徵为尚书。雁门太守皇甫节, 节之子皇甫嵩, 为汉太尉 ;嵩之子皇甫叔献和皇甫坚寿, 皇甫叔献为灞陵令;叔献之子, 皇甫叔候, 仅举孝廉;叔候之子皇甫谧, 谧生二子, 长子皇甫童灵, 生平不详, 次子皇甫方回, 曾为陶侃所器重, 后被杀于四川。皇甫谧生于乙未年, 查属相表可知, 皇甫谧的生肖属相为羊, 享年 68( 虚) 岁。
朝那皇甫氏族中, 皇甫规和皇甫嵩是重要的人物。皇甫规是皇甫嵩的叔叔, 此二人使皇甫氏族名声显扬。皇甫规( 公元 103 -173 年) , 渡辽将军, 徵为尚书, 后为弘农太守, 封寿成亭候, 让拜不受, 转为护羌校尉。皇甫规在羌汉战争和护卫安定郡东迁的 战事中功绩卓著, 称为西州豪杰, 他的功就使皇甫氏族变得兴旺。皇甫嵩, 字义真, 卒于东汉兴平二年( 公元 195 年) , 生年不详。皇甫嵩是皇甫谧的曾祖父, 是汉王朝的大功臣, 曾斩黄巾领袖张、张宝等人, 斩黄巾将士 10 余万首级, 俘虏 10 余万人, 功拜车骑将军冀州牧, 汉太尉, 封槐里、美阳两县八千户 。皇甫嵩功绩显赫, 官居上品, 使皇甫氏族真正成为士族大姓。至西晋, 皇甫氏族达到全盛时期。到隋时, 有史书记载的皇甫氏名人已达到 30 多人。
皇甫谧与朝那
西汉时期的朝那
西汉时期的朝那又称“ 古朝那” 或“ 西朝那”, 秦置, 当时为羌族先零部落居住, 史志记载, 西汉时为安定郡所辖, 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古朝那地理特征有湫渊, 民间也有关于湫渊的传说, 即现在当地老百姓口头上仍说的“ 东海子”“ 干海子”, 迄今彭阳的湫渊遗址尚存。尤其是 1978 年在彭阳古城出土的西汉文物“ 朝那鼎”, 鼎上铭文记有 :“ 第二十九, 五年, 朝那, 容二斗二升, 重十二斤四两… …”此鼎系汉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 112 年) 铸造的器物, 铸造地就是当时的朝那镇。“ 朝那鼎”的出土, 确认了西汉时期朝那的治所是在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古城。“ 西朝那”是皇甫氏族成著姓的地方。
安定郡的东迁
东汉中期, 羌人起义迫使安定等 3 个郡治东迁。据《资治通鉴 · 卷四十九》和《后汉书· 西羌传》记载, 安帝永初五年( 公元 111 年) , 安定郡 、北地郡、上郡被迫东迁。安定郡先迁临泾( 今泾川北) , 再迁扶风郡的美阳( 今陕西武功境内) 。18 年后, 于顺帝永建四年( 公元 129 年) 又迁回临泾。唐地理总志中的《元和郡县志》记泾州:“( 安定郡) 至顺帝移今理 。”安定郡在迁回临泾后的第 2 年, 即公元 130 年, 羌众又起, 安定郡又再迁扶风, 之后还迁临泾。因此, 历史上安定郡的东迁经历了二迁扶风( 美阳) , 三迁临泾的复杂迁移过程。
安定郡东迁时, 皇甫谧家族也同时迁移
从公元 111 年安定郡开始东迁, 到西魏大统元( 公元 535 年) 约 400 多年的历史中, 大多数权威性史志文献都未提及朝那东迁一事, 而是认为在公元535 年西朝那才发生迁移, 《太平寰宇记》《辞海》等如是说。由于史志文献缺乏东汉时期朝那和皇甫谧家族迁移的记述, 这就给后人考证朝那的变迁以及皇甫谧的生卒地带来许多困惑和争议。但历史事实证明, 在安定郡东迁时, 皇甫谧族人也同时发生了迁移。因为东迁时期的皇甫氏族已是望族, 以皇甫规、皇甫嵩为代表的皇甫氏先贤, 已经胜任安定郡或国家要职, 此时的朝那也因皇甫氏族的名望而成为望郡。从逻辑上分析, 皇甫谧家族应与安定郡同时迁移, 现泾川保存的皇甫氏遗存可以佐证。
皇甫谧与泾川
皇甫谧的五世祖是皇甫规, 四世祖是皇甫嵩, 能够证明皇甫谧族人在东汉时期迁移的最好证人就是 皇甫规和皇甫嵩。皇甫规和皇甫嵩生活的年代( 公元 103 -195 年) , 恰好正是安定郡东迁时期, 他们作为朝那皇甫望族的代表人物, 不仅兴旺了皇甫氏族, 而且还亲自参与了东迁的全过程, 最终, 他们把自己的家眷和族人安居在郡治临泾( 今泾川) 。迄今还遗存在泾川的皇甫规妻墓 、皇甫规妻庙 、皇甫嵩读书台以及泾川的北魏石碑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今泾川县完颜村九顶梅花山之巅, 有保存完好的皇甫规妻墓冢, 有墓碑。在县北, 相邻的永丰庄 、杨家店、完颜村, 3 村共有 3 座皇甫圣母庙( 又称皇甫规妻庙) 。清《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部载 :“ 贞烈祠, 在治城北二十里, 祀东汉皇甫规妻。”贞烈祠即指皇甫规妻庙, 民国《泾川县志》等史志亦有类似记载。当地百姓还把农历七月十九定为传统的皇甫圣母庙会, 流传至今。
泾川西北 20 里的皇甫头曾有皇甫嵩读书台。
《古今图书集成》载 :“皇甫头, 在州西北二十里, 即皇甫嵩所居处, 有皇甫嵩读书台。”《四库全书 ·大清统志》载:“ 皇甫头, 在州西北二十里, 有皇甫嵩读书台 。”民国《泾川县志》记 :“皇甫头, 在治西北二十里,即皇甫和( 泾州治中) 所居处, 有皇甫嵩读书台。久废。见《通志》。”
现泾川城原址为古“ 泾州城皇甫店” 。皇甫店是目前确知的皇甫氏在泾州的主要聚居区。民国《泾川县志》 :“ 安定故城……即今县治也。”《平凉古代史考述》 :“ 现在的泾州城在未迁泾州前, 旧名皇甫店 。”现在泾川保存的两块北魏石碑, 即嵩显寺碑和南石窟寺碑, 两碑的碑阴记载了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与三年( 公元 509 年和 510 年) 泾州的有关人员。惜已残缺不全, 其中可辨认者有:“ 别驾从事皇甫轨,字文则, 安定人”“ 平凉太守朝那男皇甫◆, 字文选, 安定人”“ 司马敷西男安定皇甫慎”“ 祭酒从事安定皇甫恂”, 以上所记 4 位皇甫氏人物都是安定人。此实物证明, 在公元 510 年( 北魏) 以前, 皇甫氏族仍然在泾川居住。
以上泾川的皇甫氏遗存说明, 早在皇甫规和皇甫嵩生活的年代, 确切地讲是在安定郡东迁后到皇甫规去世( 公元 130 -173 年) , 即皇甫谧出生前85 -42 年, 皇甫规家眷和皇甫氏族就已经迁至郡治临泾( 今泾川北) 。皇甫头 、皇甫店就是其主要居住地 。在皇甫谧出生前至北魏, 皇甫氏族就一直安居在泾川、灵台一带。
皇甫谧与灵台
如前文所述, 在皇甫谧出生前至少 42 年, 皇甫谧家族就已经迁至泾川, 因此皇甫谧的出生地是在东朝那, 而不可能是在西朝那。皇甫谧从小过继叔父, 随之移居新安( 今河南渑池县) , 至 40 岁时因丧后母而又回到他的出生地。现今在灵台保存的皇甫谧古墓和皇甫谧遗存, 证明皇甫谧的生卒地是在灵台。
皇甫谧陵墓
现存灵台县东北 14 公里张鳌坡有“ 皇甫谧陵墓”, 仍然是考证皇甫谧生卒地的重要线索。该墓于1960 年 3 月被列为“ 甘肃省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编号 :366 号。1974 年甘肃省文化厅协同当地县文化主管部门对该墓进行了勘探。结果在墓西侧发现墓道, 并确定为晋代古墓。为保护古墓的完整性, 故暂未做彻底清理。1983 年 7 月经甘肃省卫生厅签发的“ 皇甫谧碑文”中记皇甫谧为“ 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人” 。在成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 公元1080 年) 的《元丰九域志》中的灵台条下有“ 皇甫士安冢”的记述。这比清雍正四年( 公元 1726 年) 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灵台有“ 晋皇甫士安墓”的记述年代提前了约 700 ~ 1 000 多年, 说明早在唐宋时期, 灵台的皇甫谧墓就已经得到世人的确认。
灵台的皇甫谧遗存
今灵台县西偏北约 43 公里有以“ 朝那”命名的“ 朝那镇” ;灵台县东北 5 里的麦摞山有皇甫谧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皇甫谧读书台” ( 书台山) ;在张鳌坡一带有皇甫谧曾居住过的“ 皇甫书窑”, 种过草药的“ 皇甫花园”和耕耘稼穑的“ 皇家坪” ;在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 有相传是皇甫谧出生地的“ 皇甫湾” 。
以上灵台的皇甫谧遗存, 均有省 、州、县志记载, 并有其相关丰富的民间传说, 说明历史上的灵台与东朝那、灵台与皇甫谧曾经发生过密切联系 。结合皇甫规 、皇甫嵩等皇甫氏在泾川的遗存, 证明东迁后的安定郡就迁移在今泾川县北, 而灵台县的朝那镇就是迁移后的东朝那治所。
东朝那与灵台、泾川的地理坐标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隋朝雍州部明确将迁移后的朝那标记在今泾川东南约 40 公里处。东朝那 :东经 107°16′, 北纬 35°06′。今灵台 :东经 107°38′, 北纬 35°05′。两者坐标基本相符, 说明距今约 1 500 年以前, 迁移后的朝那就在今甘肃灵台。
关于古临泾与泾州 、今泾川与灵台的地理位置关系, 泾州即临泾, 东汉 、魏 、晋为安定郡治所。古泾州 :东经 107°20′, 北纬 35°30′。今泾川 :东经 107°20′, 北纬 35°20′。古泾州与今泾川两地距离仅约 6 公里。
泾川距离灵台约 40 公里, 泾川距离平凉约 75 公里, 平凉距离彭阳约 42 公里。可见, 历史上关于皇甫谧故里的争论始终就在这方圆 100 多公里的范围内持续着。
综上所述, 皇甫谧出生于灵台, 成长于河南新安, 40 岁时又返回故里灵台。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东汉 、曹魏 、西晋 3 个朝代共 7 个皇帝, 社会背景动荡不安。历史上安定郡的迁移过程十分复杂。皇甫氏族人在迁移的过程中, 已不在原西朝那居住, 在外地任官职者向外省地分流, 个别散落在沿途各地, 大部随郡治迁移到泾川。因此, 到今天还有许多地方, 如宁夏固原、泾源, 河南新安, 甘肃灵台 、平凉 、泾川 、华亭 、镇原等地, 都不同程度地留有皇甫谧族人的踪迹。本文的证据链条表明, 皇甫谧与东朝那有直接关系, 而与西朝那无关, 皇甫谧的生卒地是今甘肃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