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依于“觉知”,却抓住了心理学的肯綮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精神世界的传承可谓蔚然大观。今人虽不甚理解,然其人其事载诸史册,而成泱泱大国文明之一端。其中有原创者,如老子、孔子等诸圣,也有传承者,如庄子、孟子等文雄。只是原创者也有来源,传承者亦不乏创见。时移代易,人才辈出,文明由是而灿然。
大约 2014 年夏天,经茹凯博士介绍,我与《觉知心理学》作者甄青川和刘力力相识。简短交谈之后,我就打消了顾虑,决定把此书列入“中医原创学术文丛”出版,而促使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甄青川先生对“觉知”的独创性体会。尽管佛教和现代心理学也有相同和类似的表述,但他对“觉知”的选择却是出自本心,不假外来,是自己“体贴”出来的,正如北宋理学家程颐先生对“天理”一词的应用。既然历史上有成例,现实中活生生,我也就顺其自然,乐观其成。
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已是当代显学,且其前沿之发展已呈现东西方相互交融之趋势。当年荣格通过对《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的研读,就已发现“东方与西方,不再是天各一方”,但如今中国心理学界对东方心理学的探索仍然偏弱,相比之下,尚不如荣格当年之痴迷。至今为止,荣格在中国文化界仍然享有尊崇地位,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心理学评述,增进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也使许多中国学人在低迷之时提高了对传统的自信。只是这并非荣格当年研究之初心,他最终要效力的仍然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而他在对中国传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传统的缺失和危机。而这种缺失和危机一直存在,并没有因其传入中国而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则是学术之训练、思维之养成皆是传承西方心理学传统,门径不同,取舍标准自然有别。以西方心理学的传统标准视之,即便是中国学也对中国和东方是否有完整的心理学体系抱有怀疑,难以许之。在这种学术环境下,有些学者提出“本土心理学”的概念以示不同,至于究竟不同之处何在并不是特别清晰。在中国儒学史上,理学与心学也不同,然其不同只是体现在治学的入门方法上,并没有超出其文化传统。但是,在本土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之间,传统有别,方法也大相径庭。在学术上指出方法上的区别并不难,真正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阐释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其成功者,应许之以世界文明的使者。
甄青川和刘力力没有应用当前流行的科学方法构建其体系,而是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勾勒出一个相似于心理学的体系。作者依于“觉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虽“目无全牛”,却抓住了心理学的肯綮。如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标准,觉知心理学是否成立尚需商榷,但以中国文化自己的传统来看,重要的是这本书来自于作者的“知行合一”,并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对传统的认知。他们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察名号”,直指枢机,重现了灵动而自然的精神世界。在这本书中,精神不是概念性的,而是可知又可爱的。当我们一旦感受到精神的温度,就会从一位研究者、爱好者一变而成为朗读者和传承者,中国文化也就能够从以前的“无可救药”一变而为“灵丹妙药”。中医也有神圣工巧之谓,然大多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苟能“觉知”,文义自见,又何难乎!
张超中 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17 年 4 月 5 日